首届中原双碳论坛-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023-04-13

微信图片_20230413162328.jpg

报告人和报告简介

图片


张远航 院士

报告题目: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与减污降碳


图片

个人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化学,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江三角洲改善空气质量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担任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报告简介:围绕大气复合污染现状和双碳目标,介绍当前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污染特征、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等,结合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同根同源特性,介绍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路径。


杜祥琬 院士 (线上参会)

报告题目: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

图片

个人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曾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带领专家组制定强激光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综合实验研究并解决多项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特等奖。
报告简介:围绕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问题,提出要准确认识我国资源禀赋,先立后破,通过源网荷储、多能互补等技术,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煤炭协调互补的韧性能源体系。


雷宪章 德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中国研发创新联盟主席

报告题目:科技赋能,支撑双碳战略

图片

个人简介: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德国—中国研发创新联盟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电力及装备、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特别是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技术创新等,取得了国际国内许多开创性科研成果,带领团队成功攻克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与换流阀系统一体化设计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2007年国家首届中国工业大奖。承担多项包括863项目在内国家重点项目以及欧洲包括欧盟地平线项目在内的重点项目,发表包括SCI在内的国际论文140余篇,获得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能源电力及新材料领域积累了丰厚的学术和技术资源。
报告简介:报告立足双碳目标,先立后破,聚焦未来产业赛道的核心技术,以电氢耦合协调、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耦合协调为技术支撑、通过科技赋能,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朱法华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教授级高工

报告题目:中国煤电减污降碳发展状况及技术展望

图片

个人简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大气物理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力科技与环保》期刊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能源与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双碳产业协作联盟专家等。主持与承担国家及省级科技项目20多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等37项,作为第1完成人4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性专著《火电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手册》,获得全国第二批环境保护优秀培训教材。2019年带领团队获得“第十届”中华环境奖。
报告简介: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近20年来,煤电行业减污降碳的政策发展、技术发展与推广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效;煤电行业减污降碳技术展望,提出应更加注重源头降碳、过程降碳和资源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侯正猛 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 (线上参会)

报告题目:河南省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探讨

图片

个人简介: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岩土及环境能源岩土工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天然气、高压风及战略石油地下储存,CO2、有毒废料和放射性核废料地下处置, 地热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 岩盐、岩石损伤和动力学,钻孔稳定性,热传导、多相流、岩石力学与地球化学等岩体耦合过程和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参与或负责德国70多项研究项目,三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研究成果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把所发展的理论和取得的科研结论充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论。

报告简介:报告在分析河南省能源结构、碳排放预测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强调能源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


严刚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机制探讨及郑州实施建议

图片

个人简介:严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大气环境规划与政策等研究。主持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电力钢铁等行业碳污协同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等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
报告简介:报告拟从识别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源性与异质性、构建面向多目标的优化路径以及如何表征减污降碳协同度等维度探讨碳污一体推进的实施机制。


李俊华 教授

报告题目:工业烟气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

图片

个人简介: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烟气减污降碳协同防控研究,发表SCI论文360余篇,H因子85,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项,其中3项发明金奖。主要技术成果在燃煤电厂、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实现了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工程示范,直接推动了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省部级特/一等奖5项及光华科技工程青年奖等奖项。
报告简介:研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关键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开发相变吸收耦合催化解析工艺,建成20万吨/年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


康艳兵 研究员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

报告题目:强化节能提高能效,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图片

个人简介: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历任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助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副处长、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主任、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兼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节能减排、能源经济、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以及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工作。主持了近100项国家政策研究重大课题,多次荣获国家部委奖项。
报告简介:报告首先介绍节能提高能效是实现双碳目标、实施能源革命的基础性核心路径,围绕我国节能提高能效的政策体系和主要成效,结合本地情况,提出河南省要强化节能提高能效,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胡京南 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报告题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研究

图片

个人简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2006年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7年赴美国环保局国家机动车与燃料排放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合作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并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等。
报告简介: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PM2.5浓度快速下降的同时,夏季臭氧污染逐渐凸显。报告主要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近年来的PM2.5和臭氧污染形势,分析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成因机理,提出区域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对策建议,并结合在重大活动期间的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实践经验,为“十四五”期间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龚山陵   教授 中国气象局雾-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双碳"目标下数值模拟支撑需求

图片

个人简介:于1994年获多伦多大学化工及应用化学系博士学位,1994年至2014年在加拿大环境部科研司空气质量研究处工作,2008年被评为高级研究员。现在是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雾-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主持过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项目。长期从事大气气溶胶及其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在空气质量预报、气溶胶模式开发、微物理过程研究、及其在与天气气候模式耦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有国际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张瑞芹 教授 民建河南省委副主委

报告题目:河南省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来源与达标路线

图片

个人简介:郑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领军人才;民建河南省委副主委,中央民建能源与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代表,省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期从事大气环境与能源研究—大气复合型污染成因、来源与形成机理、大气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节能减碳和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研究等。负责并完成三十余项科研计划,包括国家环保部公益项目、中央引导地方发展项目等。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专利6项,著书一部,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
报告简介: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污染南移呈现以中部河南省为污染中心的状态下,报告围绕河南省大气污染的特征、秋冬季PM2.5来源及重污染形成机制等问题系统介绍河南省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来源,提出河南省空气质量的达标路线。


赵荣钦 教授 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提升碳排放综合绩效,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图片

个人简介:民建会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碳排放、区域低碳发展等领域研究。先后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主持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一等奖等10余项。
报告简介:围绕当前产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产业碳排放综合绩效评价的方法;以郑州市为例对典型产业碳排放综合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建立了产业碳配额分配的方案,并提出了未来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王姗姗 副教授 河南省循环经济与节能协会专委会主任

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河南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图片

个人简介:环境科学博士,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循环经济与能源环境影响研究,包括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共生与城市共生、区域碳达峰预测、高耗能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围绕碳达峰、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和河南省科技厅等资助的多个科研项目及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报告简介:介绍河南省国家级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建立基于工业园区层面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围绕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电气化比例、提高工业企业能效等提出双碳背景下河南省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尹沙沙 副教授 生态与环境学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报告题目: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清单与减污降碳路径

图片


个人简介:博士,郑州大学副教授,现任生态与环境学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研究领域包括: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及排放特征识别、区域/城市臭氧污染与成因研究、大气环境VOCs特征分析等。担任EST、JCP、STE、AE、EP、AR、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等刊物审稿人,著有专著《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近五年,主持与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子课题4项,参与郑州市多项大气环境相关研究项目3项,在JCP、ACP、STE、环境科学等大气环境主流期刊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
报告简介:阐述碳污同源排放清单编制的必要性,系统介绍郑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碳排放清单编制的过程,包括排放源的分类、估算方法的介绍、组分清单构建及时空分配的处理等过程,提出城市尺度更加注重排放源的高时空特征,以及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协同减排。


李文杰 副教授 河南省循环经济与节能协会专委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河南省电力行业控煤及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图片

个人简介:博士,郑州大学直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在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影响、大气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环境领域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国家行业标准/规范2部,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等课题研究,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简介:报告主要介绍河南省电力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及现状特征;分析河南省电力行业的控煤潜力及碳达峰情况;评估河南省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带来的减污降碳效益;提出河南省电力行业的能源转型路径初步建议。


李 佳 CIO 河南省循环经济与节能协会副会长

报告题目:双碳数智平台在双高行业的数字化赋能

图片

个人简介:天瑞集团CIO、天瑞集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河南省循环经济与节能协会副会长、河南省软件与服务业协会副会长。目前主要从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能碳管理技术和平台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参编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规范2部,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等课题研究,先后荣获全国百佳CIO、河南省软化和服务业协会优秀企业家。
报告简介:报告主要介绍在国家双碳政策背景下,河南省双高行业能碳管理平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双碳数智平台是融合核定法和实测法先进计量模型,通过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设企业的碳账户,实现能源分析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帮助企业绿色节能降碳、摸清碳资产家底等;同时也为政府提供降碳的数字化决策依据和方案。




分享